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4:47:00    

作者:史宏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晶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而有力地印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科学论断。面对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风云变幻的全球浪潮,我们要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湍流中站稳脚跟、守住内核,关键在于始终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推进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而有力地印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文化激荡与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大势,进一步提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前进方向和实践要求。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面对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风云变幻的全球浪潮,我们要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湍流中站稳脚跟、守住内核,关键在于始终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推进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以“文化资源力”为本,夯实文化自立根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和积淀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中华文明蕴藏的宝贵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错误思潮暗流涌动,企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国之治”离不开文化根基的支撑,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等于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资源力”为依托,夯实文化自立根基。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意味着故步自封、厚古薄今。我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若不加以挖掘、提炼、转化,就难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面对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任务,我们既要以“不忘本来”的定力守护文化根脉,更要有“开辟未来”的魄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契合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成果,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切实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以“文化创新力”为源,激发文化自觉动能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的“文化自觉”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更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发展,更强调发展“文化创新力”。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如何推进文化创新等问题,部署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任务。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创新力”为引擎,激发文化自觉动能。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新力”。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基于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把握,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在文化创新实践中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文化产品的成功“出圈”,正是对“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需要明确的是,文化创新的价值并不必然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生产带来的文化“空心化”风险。面向未来的文化叙事,我们应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正确的文化创新发展方向,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成果。

以“文化凝聚力”为体,厚植文化自信底蕴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内部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团结和凝聚力量,能够在更大范围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而屹立不倒、饱经风霜却奋勇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中华儿女骨子里流淌着的相同的文化血脉能够把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攻坚克难、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而当国家步入稳定发展时期,“文化凝聚力”又会化成一股开拓进取的力量,为我们干事创业提供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激励人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因而,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文化凝聚力”为载体,厚植文化自信底蕴。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形成了“民族创造文化、文化熔铸民族”的动态共生关系。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融日益加深,基于地域、血缘所形成的民族界限逐渐模糊,而文化则逐渐成为形塑民族精神特质的核心。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凝聚力”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为各族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辐射力”为翼,绘就文化自强蓝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面对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之间的“反差”,必须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认识一以贯之、持续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不断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辐射力”为方向,绘就文化自强蓝图。“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面向未来,增强“文化辐射力”的核心在于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以独特且富有魅力的中华文化赢得世界目光,在全球文化百花园中绽放自身的文化特色。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精神谱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AKS106】

来源: 山西日报

相关文章:

专家学者揭示校服产业未来三大趋势04-23

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04-23

张家口沽源“四核驱动”打造研学旅游“金招牌”04-23

经济观察丨外贸优品中华行(四川站)举行 签订超7000万元订单04-19

2025东营非遗美食文化嘉年华暨大码头镇“味美虎头鸡 乐购非遗潮”活动即将启幕04-19

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将于4月27日至5月3日举办04-19

第八届“同根同源同心”穗港澳台青少年学习营开营04-18

来消博会,开启一场多彩文化之旅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