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曦 李星 黄辛旭 段思瑶 每经编辑:余婷婷
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车内3人遇难。
4月1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微博回应SU7事故。他表示,小米已成立专项小组,但因事故仍在调查中,许多问题暂无法回答。雷军向事故中离世的三位女孩表示哀悼,并承诺小米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切。
事故发生后,公众质疑车辆智驾系统的反应时间是否足够、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为何未触发、车辆碰撞后为何起火以及车门是否落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车企纷纷推广智能驾驶功能的当下,用户如何确保自身安全?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采访了包括大学教授、车企相关技术人员、动力电池企业技术人员等多位专家答疑解惑。
1、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否足够?
高速情况下,2秒内驾驶员很难及时反应
根据小米官方公开的车辆信息,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km/h。22时44分24秒,车辆发出风险提示并请求减速;1秒后,司机接管车辆,踩下刹车,向左打方向盘22.0625度;在接下来的1~3秒之间,车辆撞上了水泥护栏。碰撞前,系统最后确认时速约为97km/h,车辆随后开始燃烧。
按照小米官方公布的时间线,从NOA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驾驶员接管仅间隔1秒,到碰撞发生仅2秒,而系统完全退出至碰撞发生仅有3秒窗口期。这个时间是否足够驾驶员反应?智驾风险提示是否太晚?有观点认为,即便在系统多次预警后,普通驾驶员在极端路况下很难在3秒内完成环境感知、决策判断和精准操控。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小米公司发言人
一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道路没有完全堵死的情况下,依靠驾驶经验在2秒内完成车辆接管并实现变道是有可能的。但从小米公布的细节来看,驾驶员在接管后转向可能有些过度。”在这种情况下,要在1秒内完成转向,要求驾驶员具备非常高的驾驶水平。该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指出,即使车辆减速,速度仍然过快,这种情况下需要驾驶员在零点几秒内迅速调整方向盘。
某自主车企的智驾功能研发人员也向记者分析称:“2秒的反应时间通常对应的是50km/h左右的时速,而事故车辆时速接近100km/h。在这种高速情况下,通常可能会导致驾驶员晕厥,来不及做出反应。”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在强烈撞击下,车辆会产生很高的加速度。工程学中,用来描述加速度大小的术语是G值,简单理解就是几倍重力加速度。当G值过高时,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受到严重影响,血液会向身体下部聚集,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意识丧失。
2、事发时人员状态是否能打开应急把手?
防止新能源车车门锁死,物理按键很有必要
在此次事故中,小米SU7车门被锁死,成为了外界关注的另一焦点话题。
“目前,电动车的门把手更多采用的是隐藏式门把手,在发生事故后外围人员想打开车门,可能会出现找不到门把手或不知道如何打开车门的情况。”上述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告诉记者,相较之下,传统燃油车采用的是嵌入式门把手,如果车辆没有变形,几乎不会出现发生事故打不开门的情况。
一位行业内产品研发人员指出,大部分电车的小电瓶都安装在车辆前部,一旦发生碰撞,电瓶容易受损导致断电,进而使车门无法打开。此外,小米SU7采用的是半包式门把手设计,这在当前大部分电车中较为常见。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多采用锁指结构,断电时门锁的锁指机构会自动弹开。
对于小米汽车工作人员强调的“打开应急把手”一说,一位主流车企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前提是车内人还在清醒状态。“在此次事故中,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后,车内人员应该处于昏迷状态。”该技术人员称,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外面的人员打开车门对车内人员进行抢救。
根据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的相关规定,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车门应具备自动解锁功能,以便乘员能够快速撤离。此外,GB 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规定,车辆在50km/h的侧面碰撞试验后,车门需解锁且至少有一个车门可开启。
面对新能源汽车将物理按键集成到触控屏幕上的趋势,上述自主车企的智驾功能研发人员表示:“要看是什么类型的物理按键。比如紧急开门、SOS呼救这类功能的按键,是有必要保留的。”一位行业内产品研发人员也向记者表示,最好还是采用机械式设计带拉手,这样即使车辆没电,也能通过物理方式打开车门。
3、电动车碰撞后,为何会产生剧烈燃烧?
或是碰撞导致多电池短路与热蔓延所致
车辆碰撞后,为何会产生剧烈燃烧?针对该问题,一位动力电池企业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可能是碰撞引起的多电池短路、热蔓延所致。“大规模的电池短路热蔓延是极快的,几乎没有施救的可能。”但该总工程师表示,国标要求热蔓延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公开信息显示,在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电动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中,特别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而工信部在2024年5月发布了GB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一改上一版国标的留给乘客5分钟逃生时间,将“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不过,上述动力电池企业的总工程师强调称,国标要求保证5分钟的逃离时间前提是只有一个电池的短路情况下。“但车辆发生事故时,可能出现多个电池同时短路,所以热蔓延的速度会更快。”该总工程师称,遇到碰撞短路时,三元电池的风险比磷酸铁锂更高。
根据小米官方客服回应,小米SU7标准版配备的是73.6kWh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该客服表示,自2024年6月起,小米SU7标准版采用双供应商体系,由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和宁德时代分别供应。这两种电池是随机安装的,车主在购车时无法选择具体使用哪家的电池。
目前,对于车辆爆燃原因,小米汽车方面推测是车辆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小米汽车方面称。
4、AEB功能是否发挥了作用?
AEB未触发因素多,纯视觉方案夜晚识别不清
据小米官方资料,小米SU7有Xiaomi Pilot Pro和Xiaomi Pilot Max两版智能驾驶系统。事故车辆为标准版,搭载Xiaomi Pilot Pro系统,无激光雷达,支持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辅助、高速领航辅助、代客泊车辅助等L2级智驾功能。
小米官方披露,事故中小米SU7检测到障碍物并开始减速,但未明确公布AEB是否触发。4月1日晚,小米官方回应称,小米SU7标准版配备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对于纯视觉方案的车型,上述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表示,车辆采用纯视觉方案会受到能见度影响,可能存在障碍物识别不够及时到位的问题。速腾聚创相关专家也指出,纯视觉方案在摄像头“看不见”或“看不清”的情况下存在局限性,如强光照射、夜晚弱光环境、前景物体与背景颜色相同导致无法区分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严重事故。
此外,有观点认为,采用纯视觉方案的车辆在行驶速度超过100km/h时,由于检测距离相对有限,AEB存在未触发的可能性。对此,上述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则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车辆AEB没有触发,说明AEB没有起到作用,并不一定是由于距离太短造成的。”他认为,引发AEB没有触发的因素很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该高校教授指出,小米SU7标准版虽未搭载激光雷达,但在此次事故中仍起到了提醒作用。不过,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它没有主动完成干预,AEB功能没有发挥作用,这说明小米汽车的智驾在危险情况下能提醒驾驶员接管,但还没有达到行业头部那种主动激发AEB紧急制动功能避免事故发生的技术水平。
5、“高阶智驾”是否存在营销误导?
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不应过度依赖智驾系统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自动驾驶技术被划分为六个等级,即从L0到L5。L0为人工驾驶,L1、L2级别人类驾驶员主导,系统辅助。从L3级别开始,车辆控制权逐渐从人类驾驶员转移到自动驾驶系统,这一转变在泊车辅助、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辅助等功能中尤为明显。
但在面对有些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形容为“准自动驾驶”、L2.9无限接近L3“高阶智能驾驶”的营销中,则进一步增加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实际效果和局限性的困惑,相比于一堆专业的技术参数,消费者往往最终只记住“自动驾驶”四个字。
面对此类状况,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对这些名词的使用较为随意,约束有限。”他表示,智能驾驶是一个泛概念,但真正需要区分的是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理论上,L3级以下的功能应称为辅助驾驶,而且从责任主体和最终结果负责的角度来看,也依旧是辅助驾驶。张宁坦言,很多报道和社交平台内容在未出事时称其为自动驾驶,出了事则变成辅助驾驶。归根结底,其底线仍然是辅助驾驶。
“从法规上来说,要求驾驶员开车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还是以人驾为主。”上述不愿具名的高校教授表示,目前智驾发展还处于过渡阶段,各家企业技术存在很大差别,并非每家都能实现主动干预。虽然大家都在进步,但智驾技术还未达到完善、可完全放心的水平。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呼吁,现阶段的技术,还达不到完全依赖的程度,仍需要以人驾为主,不应该过度依赖智驾系统。
2025年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其中附件《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相关要求。
根据指南,为确保行车安全,在激活阶段需验证驾驶员状态,执行中持续监测驾驶员注意力,失控时则启动紧急停车程序。若驾驶员连续未响应警告且未接管车辆,系统必须在10秒内启动风险减缓措施。在行车辅助场景中,如果驾驶员的视线离开路面超过5秒或双手离开方向盘,系统将分阶段发出声光警报。如果驾驶员持续未响应,车辆将自动启动双闪,减速并停靠至应急车道。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文章:
海南发布清明节假期高速公路出行指南 这份清明出行攻略请收好04-03
数智赋能擦亮物探测量“慧眼” 龙煤地勘公司物测分公司以创新驱动蓬勃发展04-03
立案55宗,广州开展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04-02
小米SU7事故五大疑点待解!多位专家深度解析:物理按键很有必要保留,AEB未触发未必因距离较短04-02
连续三天免费!04-02
SHEIN跃升成为全球第三大时尚零售商04-02
守住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安全底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