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文/图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公示了第二批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24家名录,加上第一批的11家,截至目前,四川省中试平台已达35家。
科研人员往往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称为跨越“死亡谷”。越过“死亡谷”,意味着科技成果能以商品的身份上架销售。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过程,如同将青涩的成果催熟,更是架起成果与市场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
2025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
随着四川中试平台的布局增多,这些中试平台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何这样布局?在模式上,四川有哪些创新?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领域分布:聚焦六大产业,延伸创新领域
4月21日,在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中试车间,机械轰鸣。生产线上,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万邦胜辉)的全固态电池组正在进行试验。已完成中试研发的三元聚合电池、固态电解质膜等样品整齐地排放在车间走廊里。
2025年2月,万邦锂基合金负极材料已成功完成中试,并在眉山实现产业化落地。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2024年9月30日正式投运。目前已引进15个中试项目以及青海盐湖实验室、四川微世界检验检测等实验检测机构。

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中试生产车间
4月18日,在创新中心园区里,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的低水碳比CO2-CH4重整制合成气关键技术中试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首台氢环能源箱式生物制氢装备完成试产,并举行了发布仪式。
“目前还有两个中试项目正在接洽中。”负责中心运行的行政总监杜海军说,围绕新材料成果或技术中试“催熟”,已有众多项目积极入驻。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是四川省第二批中试研发平台的代表之一。目前,全省中试平台共有35家,不仅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四川传统优势产业,还延伸至绿色低碳、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成为四川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重要支撑。其背后,是对产业基础的深度考量。
梳理35家中试平台服务产业或领域的目录,不难发现,平台的布局紧密围绕全省六大优势产业展开。
首批中试平台重点覆盖电子信息、智能硬件、无人机等领域,第二批平台将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至医药健康、先进材料等领域,服务产业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细分。同时,第二批中试平台还涉及大模型训练优化、AI芯片测试、制氢等当下热门的科技发展门类。
从区域分布来看,在首批11家中试平台中,有6家位于成都。第二批24家平台,有半数在成都。成都的中心聚合力再次增强。
究其缘由,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中试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支持。此外,成都的产业基础,也为中试平台的落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同样,2024年公布的《四川省制造业重点中试平台名录》,挖掘出的184项拥有优秀场景、典型案例的中试平台,有112家位于成都。
布局逻辑:产业需求导向,注重区域协同
为何要这样布局?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范围内各类中试平台有数百家,主要分布在企业、高校院所,还有独立市场化运行的中试平台。其中,部分中试平台仅适用于企业内部技术发展或科研机构自主成果研发。
省级中试平台增量,加码中试公共服务,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看来,目的是破解科技成果的转化痛点。
学界和业界有个共识:经过中试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可达80%以上;没有经过中试环节,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在30%以下。中试环节是催熟成果的过程,面临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等问题。
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鲜有的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国内电子信息智能硬件领域首个获得B轮融资的中试研发服务平台。从2018年成立至今,已经服务500多个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助力300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产品化。

蜂鸟智造为企业中试制造的洗衣机
公司合伙人柏辉基于实践经验评定,“中试淘汰率超50%。”他解释说,中试过程需要对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制造成本、产品性能、指标合格等都是“拦路虎”。加之市场瞬息万变,产品开发出来后市场不买账的情况时有发生。
通过布局省级中试平台,以及进行资金、资源支持,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缩短转化周期。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中试平台通过共享设备和专业服务,能解决中小企业“建不起、用不上”的难题。
除此外,中试平台布局,也是基于产业基础适配考量。四川工业门类齐全,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中试平台作为产业链上下游的枢纽,能有效整合资源、制定技术标准,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2022年开始实施的中试跨越计划,有效推动了平台与本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企业深度绑定,让中试平台与本地产业链条“双向奔赴”,形成“研发—中试—量产”闭环。截至2024年4月,成都高新区已成功孵化700多个科技项目。
中试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放大器”。在空间分布上,省级中试平台注重区域协同与错位发展。成都作为创新中心区,承担统筹协调功能;其他市州则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布局细分领域平台。
例如,遂宁布局先进印制电路平台和电子电路专用设备平台,呼应其电路板产业优势;宜宾的锂电关键材料平台,服务动力电池产业;攀枝花的钛钢联合制造平台,支撑钒钛资源深加工;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可联动重庆、成都,实现跨区域技术协作等。
模式创新:“1+N”体系,将服务链往前移向后拓
“今年以来,通过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1+N’模式,超轻超薄碳/金属复合集流体概念验证项目已获得省级中试费用支持。”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简称“四川中试”)总经理韩杰思介绍,该项目对第三代集流体小规模放大制备技术及锂离子电池应用进行验证,成功后可大幅提高储能装置的质量、体积的能量密度。据悉,该项目由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推荐,申报单位为成都青云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5月,四川中试揭牌运营,四川建设中试研发平台“1+N”模式迈出关键一步。其中,“1”是指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由四川中试公司实体运行,负责统筹协调全省中试平台资源、搭建合作机制、分担中试费用及开展企业孵化等工作;“N”则是指若干个省级中试研发平台以及市州建设的行业领域中试研发平台,共同构成全省中试研发平台体系。目前,已有59家不同领域的中试平台被认定为“N平台”,负责推荐中试项目、承接中试研发任务及参与企业孵化等。
“N平台推荐项目、承接中试任务,1平台和项目团队共同出资开展项目中试。”韩杰思介绍,“1+N”模式搭建了“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合作机制,通过“先投后股”等市场化方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助推科技成果提升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据悉,单个项目1平台省级中试费用出资不超过1000万元。其中,高校院所发起的项目,1平台出资分担比例不超过90%;企业为主发起的项目,1平台出资分担比例不超过80%。目前,四川中试已支持合作高性能栓塞微球的微流控精准制造中试、功能性生物制化学品高效合成技术中试转化等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中试平台也在主动创新。
从去年开始,蜂鸟智造发起并成立了成果转化创投基金,该基金是国内首支中试平台参与管理运营,首期规模1亿元。“目前,我们突破了单一中试功能,形成‘中试+孵化+投资’的科技成果转化闭环的中试平台。”柏辉认为,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将服务链往前移、向后拓,可以有效提升项目及产业的触达能力。
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的“新”意,则是在组建机制上——通过公开比选、专家评审,由万邦胜辉、眉山高新区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合资,成立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万邦胜辉主要负责运行,其考核目标之一,是让中试项目在眉山当地产业化落地。
目前,万邦胜辉有8个项目在进行中试验证,“后续项目落地,可以进一步促进地方新材料产业集群构建。”四川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君说。
未来展望:拓展服务范围,培养引进人才
当前,中试这一环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采访中,多数受访对象表示,从2023年开始,明显感觉到四川的中试平台变多了,但也面临开放度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人才短缺、资金压力等挑战。
如何破解难题?
4月22日,兴隆湖畔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实验室内,高级工程师李星正采用声光电等综合手段,对存在运行缺陷的GIS/GIL(气体绝缘开关设备/输电管道)进行精准“诊疗”。该设备因局部气泡缺陷影响电力输出效率,经系统性检测分析后完成故障定位,为后续设备运行维护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保障电能安全稳定输出。
现在,这样“解决技术难题”的场景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很常见。
作为四川较早开展中试服务的机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主要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目前已建设4条中试研发线,有多个中试项目成功,并成立公司走向产业发展。
然而在发展中,斥巨资投入的中试线在项目转化完成后,同类项目青黄不接,往往面临产线闲置、资源利用不高的困境。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发的电力巡检智能机械
“破题的关键是让设备‘动’起来。”研究院实验平台部负责人李其介绍,通过将中试线能力多元开发,“接单”企业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需求。“我们的优势是人才和科研服务,针对问题进行技术研发。”李其说,“同时,我们还拓展中试服务范围,开展检验检测。让不同中试线设备发挥更多功能。”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提供了解题参考。而对中试平台共性的人才短缺难题,特别是技术经理人的缺口,相关部门也在逐步填补。
2025年初,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通过培养、引进、建立评价机制等方式,到2027年力争培养和引进技术转移人才8000人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经理人超过500名,培育引进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
针对平台开放共享、设备与数据资源互通的问题,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表示,将加大省级中试平台评选,计划每年新增20家省级中试平台。到2027年,省级中试平台将达到80家。
四川中试表示,通过5年努力,开展300个以上概念验证、中试熟化项目,推动孵化50家以上本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和集聚500名以上技术工程师,为四川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科创未来丨四川35家省级中试平台“链”动六大产业 “1+N”模式加快“催熟”科技成果04-28
从野蛮生长到规则重构,电商平台“仅退款”政策或落幕04-28
登顶泰山最高可得3万奖金?谣言!04-27
百万英才汇南粤|成都站今日开启,高校与学子充满期待04-26
加快人形机器人从舞台走向工厂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