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任磊
在河西走廊腹地的金昌市,金川集团镍电解车间,柴国梁指尖轻触电解槽沿,银灰色镍板在溶液里泛着冷冽光泽。这位扎根生产线三十年的“镍匠”,用毕生心血只为专注做好一件事——做优“中国镍”。

柴国梁在现场检查电解槽液位
1994年,文科出身的柴国梁初入镍电解车间时,面对复杂的冶炼参数“两眼一抹黑”,他暗下决心选择以勤补拙。深夜的台灯下,《湿法冶金手册》《镍冶炼》的书页被翻得卷边泛黄;晨光微熹时,他已蹲在电解槽旁记录数据,不断积累现场实践经验。谁也没想到这个文科出身的“小白”,会成为掌握可溶阳极、不溶阳极电解提取镍金属产品生产技术的“双料专家”,成为车间内的湿法冶炼特级技师、有色冶金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陇原工匠”等诸多称号。
“我的心就在电解槽上,每天不到电解槽上去闻一闻酸气,我的心还真不踏实。”柴国梁几乎天天都是顶着星星来,披着月光去,电解槽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
特别是2012年盛夏,全球最大的单体电解镍生产线——金川公司6万吨/年电解镍扩能技术改造项目进入攻坚期。柴国梁带领团队吃住在车间,硬是凭着执着的韧劲和忘我的精神,保证了新项目的达产达标。在项目投产期间,他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岗位职工劳动强度,有效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提高了电解镍产品质量,使劳动生产率由80吨/人·年提升到了118吨/人·年。

柴国梁与技术员在电解厂房交流技术难题
创新,始终是这位“陇原工匠”最鲜明的底色。2018年,由其主创的《高品质电解镍生产集成装置的创新与应用》项目,生产的高品质电解镍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挺进亚洲、欧洲高端用镍市场,每年增创经济效益7500万元。三十年间,柴国梁斩获2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由他领衔的柴国梁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将中国镍的应用版图拓展至航空航天、电池、造币等高端领域。
在培养新一代“镍匠”的道路上,作为领军人才的他,针对新时代青年员工的特点,从管理培养等方面创新出一套针对性强、适用性广、效果显著的新员工“1133”培养法及PDCA循环培养模式。已培育出24名技师、12名高级技师,200余名职工取得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证。柴国梁与金昌技师学院合作开发的课件《镍电解工序关键控制点》,将“疑难杂症”转化为教学案例,正通过金昌技师学院网校推广使用,每年使500多名产业新兵受益。

柴国梁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与职工交流
每天清晨,柴国梁仍保持着早到车间的习惯——这是他雷打不动的“设备问诊时间”。全国技术能手、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一系列荣誉背后,是他披星戴月的在岗记录。三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做好“中国镍”这篇文章,是他对金川事业的郑重承诺,也是对“中国梦”的痴心守候。(金川集团供图)
相关文章:
开票!呼和浩特5月限定来了!05-01
“五一”特刊·致敬工匠丨“文科镍匠”柴国梁 三十年只为做优“中国镍”05-01
让榜样之光点亮职工技能成才之路04-30
白洋淀上|水质好不好,生物来投票04-30
中欧贸易,迎利好!04-29
卷起来了,俄罗斯电商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