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坟头草”事件:既要破除偏方迷信,更要警惕认知偏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9:51:00    

□黄晓仪 (西南科技大学)

近期,一怀孕34周的孕妇感觉到皮肤发痒,听说用“坟头草”这个偏方可以祛毒,于是偷拔了一些“坟头草”,晒干后煮水喝。几天后,该孕妇突发急性肝衰竭,母子险丧命。(4月8日 《都市快报》)

孕妇用“坟头草”煮水喝,结果导致身体严重受损,母子命悬一线。我们不仅需要通过这一事件看到破除迷信偏方的紧迫性,更需要反思公众对待此类事件的态度,找到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支点。

孕妇的遭遇首先让我们看到了迷信偏方的危害。在现代医学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人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该孕妇听亲戚说“坟头草”能祛热毒,便贸然尝试。这并非孤例,类似因迷信偏方而导致悲剧的例子并不少见。服用符纸灰导致铅中毒,土法拔罐致深度烧伤,为治疗皮肤病生吞活蝌蚪结果感染寄生虫。当正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可信度出现缺口,民间偏方便在认知空地疯狂滋长。这些案例都警示着我们,未经科学验证的迷信偏方就是拿自己的健康冒险。

在这起事件中,网络涌现的嘲讽声浪也值得我们反思。“人怎么能无知成这样”“低学历是高危群体”等言论,虽然表达了对事件的叹息,但也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高高在上的意味。“低学历高危论”其实是将健康素养简单等同于学历水平,实际上,即便本科以上学历的孕妇也有相当一部分相信“清胎毒”说法。当这名孕妇爬上山采“坟头草”时,她的出发点是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只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起事件归咎于孕妇的无知或学历低。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区,当我们因为个人的错误认知而给群体贴上负面标签时,是否也是一种认知暴力。

由此看来,构建健康传播体系需要温度与精度并存。深圳某社区医院通过“孕妇学校”将产检与健康讲座绑定,大大提升了孕期保健知识触达率。这种宣教模式,比空洞的“不要迷信”警示有效得多。知识的传播找到了文化适配的接口,而非简单的填鸭式灌输。同时,社会共情力的培养也需要突破认知茧房。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非理性选择背后都有具体的生活情境,应将批判的锋芒转化为帮扶的力量。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健康中国建设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打通认知壁垒;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培养社会共情。只有理性的力量裹挟着人文的温度,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对待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相关文章:

参会期间突发心脏骤停 著名神经科学家郭爱克院士因病去世,享年85岁04-13

衔接地铁站!太原将新开通2条公交线路04-11

“坟头草”事件:既要破除偏方迷信,更要警惕认知偏见04-10

江华人民医院:免费体检惠民生 情暖夕阳护健康04-10

晨起看日出 暮见栖鸟飞一一湖北省武汉市汤逊湖沙滩潮玩项目奠基04-09

康复科“圈粉”打工人 “主动健康”更受推崇04-08

气候变化影响妇幼健康,专家建议相关政策纳入性别和年龄视角04-08

从“健康习惯”到“成长基因”——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健康习惯“五个一”构建青春成长新范式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