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
原标题:
王元友:守护高原电网“免疫系统”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谢莉蓉
4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330千伏阿兰变电站看到,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站用直流运检班班长王元友正在用一个与众不同的测试仪开展蓄电池核容试验。只见他熟练地捏合两个线夹,将蓄电池容量测试仪的正负极接入汇流排。
这个工具是王元友利用普通测试仪改造的。与普通测试仪相比,新仪器接线效率提升了3倍,且安全性更强。像这样的小发明,王元友已经记不清自己搞了多少个。扎根雪域十年,他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1项、省部级及以上质量管理成果奖40项。
“每个微创新都是守护万家灯火的星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片高原永远明亮。”王元友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日前,王元友被评为2024年“青海高原工匠”。

王元友(中)在职工创新工作室向青年员工分享创新经验。谢莉蓉摄
“每次抢修都是实战”
2014年7月,王元友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来到青藏高原,从事电网继电保护工作。
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设备好比电网的“免疫系统”,功能复杂、种类繁多。
为了尽快上手,王元友白天跟师傅钻电缆沟,晚上研读图纸至深夜,3年写下20万字的工作笔记。“遇到搞不懂的问题,我就请教专家前辈,询问设备制造厂家技术人员,直到吃透每种技术。”他回忆道。
2018年,王元友第3次参加玉树联网工程年检。他作为负责人,负责玉树330千伏变电站的保护定检及消缺工作。在获取本体非电量信号时,他发现一个开出接点无法闭合。“一般来说,我们要马上更换,但当时现场没有可以更换的零部件。”他回忆道。
此时,距离计划的最终供电时间只剩不到10个小时。紧急关头,王元友冷静分析、仔细研判,创造性利用备用接点重构电路,在海拔3700米的缺氧环境下连续作业9小时,最终在供电节点前1小时排除故障。
“每个隐患都是考题,每次抢修都是实战。”这是王元友常对同事说的话。2020年,王元友成为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站用直流运检班班长。此后,他带领班组成员走遍青海40座超高压站,东西跨越1000公里,累计发现隐患2000余项。在海拔4500米的玛多断氧层,他们创造过72小时连续抢修的纪录。在青甘交界的官亭变电站,他们研发的遥控回路测试装置将单间隔测试时间从20分钟压缩至2.5分钟。
“创新要解决实际问题”
2015年,青海省主电网广泛开展变电站无人值守改造工程,改造涉及大量电缆绝缘皮剥取工作。王元友发现,用传统美工刀剥电缆容易损伤线芯,还会划伤工人手指。
于是,研制新工具的念头在王元友心中萌生。经过潜心研究,他研制出一种剥线速度快、操作简易、适用度广的电缆剥线钳,大幅提升剥电缆作业速度和安全性。
这次创新让王元友体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升电网运检质量。
以前,在变电站直流系统改造过程中,必须等停电才能更换设备。“我们希望研制一种新工具,即便在装置带电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完成相关工作。”王元友说。
经过百余次试验,王元友使用压簧双针穿刺技术,研制出一种直流馈线支路带电搭接工具,成功实现了在不停电情况下新旧设备的快速更换。
除了自己搞发明,王元友还带动其他人投身技术创新。
走进王元友团队的工作室,墙上“用创新守护光明”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支由他领衔的12人团队,近3年产出创新成果53项,其中4项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他们研发的电流互感器极性测试仪,使试验效率提升15倍。
“创新不是个人秀,而要解决实际问题。”秉持这个理念,王元友将创新触角延伸至整个作业链条。
针对变电站“神经末梢”——测控装置的调试难题,他们开发的智能测试系统可实现电信号精准捕捉,使传统4人配合的工作简化为2人协作。该系统已在青海主电网全面应用,累计节约工时超1万小时。
“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团队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守护高原万家灯火。”王元友说。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
工匠汇·青海高原工匠 | 王元友:守护高原电网“免疫系统”04-21
青海升级经营主体名称 自主申报指引服务04-21
药监部门提升药品注册管理水平04-21
第15届北影节天坛奖评委集体亮相,姜文:用专业眼光检验电影魔术的成色04-20
90后周祖曙,升正处(附简历)04-20
合肥骆岗半程马拉松赛激情开跑04-20
机器人跑步为什么难?它的每一步都藏着强大算力 揭秘→04-19
1号演播室直播预告|我们一起种树吧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