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等行业“价格战”下产品“减配”现象引发关注】近期,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价格战”“内卷式”竞争备受瞩目。多地调研发现,“价格战”驱使下,部分产品“减配”成“标配”,对产业生态和消费者权益伤害较大。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靠高性价比取胜。近年,不少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等降本增效,降低终端产品价格,受消费者。然而,部分企业为抢市场份额,打“价格战”时还玩“减配置、降品质”套路。一家电机企业负责人称,有企业为降产品价格,将铜材换为铝材,虽降低采购成本,但增加后期能耗。展会上,也有“为低价中标降低品质”现象,有经销商指出,部分企业推“减配版”只为眼前订单。“减配版”外观与正常产品无异,但用料和工艺打折扣,影响产品可靠性等。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损害产业和消费者信心,严重质量问题会让企业品牌受损。当前,我国制造业向“好不好”发展,不少领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低价—低配—低质”恶性循环或锁死产业进阶路,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多方面做加法。首先,技术创新要做加法。市场竞争激烈,需加大研发和创新,推动转型,解决“卡脖子”问题,让“研发增量”变“价值增量”。其次,产品品质要做加法。一些企业意识到“减配”危害,提出“不卷价格、要卷价值”,有关部门可引导企业提升品质。另外,经营质量要做加法。“减配”打“价格战”是低水平策略,易“增收不增利”。行业龙头企业应提升经营效益和创新能力,保持盈利能力。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维护公平竞争倡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企业创新降成本,将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减配”问题已受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企业少短视、多长期主义。
相关文章:
潍坊出台新规 激活工业发展新动能07-17
问界产品总监彭磊调任享界产品系列总监07-14
“养老贷”、“彩礼贷”、“墓地贷”惹争议,多家银行火速撤下宣传!07-11
透视成都产业经07-10
“打飞的”去面试只为圆航天梦!同济毕业后,他决心回贵州07-08
5000余个高质量岗位等你来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