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开始‘双边会谈’,请中方代表与德方代表上场。”3月29日—30日,2025永嘉县中小学“慧心共筑,衔接续长”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暨送教活动在温州慧中公学中学部举行,现场近200位老师到场,同步还举行了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900余人次。
该活动是由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主办,温州慧中公学承办,旨在推进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构建更加和谐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从德育课的底层逻辑开始
本次活动从一场主题班会课开始,温州慧中公学小学部老师杨琴琴给该校中学部7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场以《现在就出发,道路自信每一步》为题的公开课,从一张温州到杭州的火车票作为引题,带着学生们了解中国火车的发展历史,讲述从一枚铁路IGBT芯片的故事到中国“智造”崛起的历程。该班会课不仅立意深刻,版书形式新颖,还融入了现场表演,将中德双方的“双边会谈”场面“搬”到了课堂。
“很有新意,内容丰富,是我听过最精彩的一堂班会课。”永嘉县沙头镇渠口小学老师张玲玲评价说,作为一名有12年教龄的班主任,她认为该堂课有两个活动设计得很好,一个是火车票时间轴,另一个就是“双边会谈”演绎,区别于老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传统德育课,这堂课更多是互动为主,值得点赞。

“这堂课准备了半年多,中间大改了有三次,取得了温州市主题班会一等奖。”杨琴琴介绍,这堂课的设计灵感源于杭温高铁开通,而后不断改进,才有了如今的成效。虽然在场的老师们对她的这堂课评价很高,但杨琴琴觉得自己只能打8分,缺的2分是缺少了与学生的默契。“我跟学生们是第一次配合,仅第二次见面,课上我跟他们眼神对视,知道他们有话要讲,但举手的学生还是太少,默契不够是我的失分项。”她坦言。
“未来我想成为更优秀的老师。”杨琴琴表示,当老师一直是自己的梦想,她也很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未来她希望能通过德育课给孩子们更多引导,树立他们的人生观。

131页笔记背后的“干货”盛宴
除了这场公开课之外,市名班主任、省教坛新秀杨磊还带来了《主题班会的“黄金方程式”:策略×创意×学生参与》解析并分享了自己参与的多个主题班会课模式,让在场老师了解一场好课的底层逻辑,分析每一个场景设计的亮点。
永嘉县上塘下塘小学老师邵奕涵带来了《赋能成长,衔接未来——搭建六年级毕业生平稳过渡的桥梁》主题分享。除了本地的老师,省特级教师、磐安新城中学校长董兰芳还就小升初孩子心理变化进行讲座,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方式。

除了小学之外,3月30日还开展了初中班主任的讲座。 瓯北二中老师叶米雪通过一粒米到一碗饭的历程,开展了《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主题班会公开课;市名班主任、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黄友上给予点赞,并开展了《主题班会的几个关键要素与设计例谈》讲座。
当天下午以AI教育重要性为主题的分享更是引来一阵阵掌声。市教师教学基本功一等奖得主谢玲玲带来的《智管云空间:打造班级管理的第二大脑》分享,以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徐建平《AI时代如何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讲座。两天的活动送来满满“干货”,引得听课的老师们或拿起笔书写记录或拿着手机进行拍摄留存。邵奕涵既是分享者也是“学生”,单主题班会内容她现场用手机记录了131页的笔记,打算回去好好学习。

点赞“有温度的教育”
在现场,不少老师还感叹温州慧中公学的校园之美,细节之温暖。
“一进温州慧中公学的大门,就会看到‘一所有中国温度的未来学校’,确实处处感受到这里的温度。”罗东小学教师方林晓是第一次来这所学校,她点赞道,教学楼的主体建设错落有致,既保障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提供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此外,她在参观校园时发现,该校的色彩运用多为暖色调,从视觉上就很有温度。此外,她还点评了该校杨琴琴的公开课贴合了时政热点,老师的语言也很有温度,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真正做自己,有自信有气场。“老师有温度,学生有态度,学校有匠心,真正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

同样有这种感受的还有邵奕涵。“这是一所培养面向世界,有全球观的学生。”她表示,在第一场公开课上,她就被震撼到了,记录了有30页的笔记。“让孩子演绎国际谈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所有的学生都很自信,可以看出学校将教学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了每个学生,很值得学习。”

新闻+
温州慧中公学是一所十五年一体的“有中国温度的未来学校”,学校坐落于千年古县——永嘉,总占地面积280亩,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学教育。学校分设三江、瓯北两大校区。其中中学部位于瓯北校区,占地8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投资近7亿,于2023年9月正式开校。
温州慧中公学中学部是一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型学校。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实施选课走班,一生一课表。小班化、导师制,为每一个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创办一所改革示范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未来担当的全球化人才。学校重构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空间和资源,引进优秀的师资,陪伴和支持学生成长,为了孩子重新定义学校。





记者傅芳芳
相关文章:
家国永念 | 看,山河已无恙04-03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专访:持续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红利——访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04-02
在虹口多伦路看中意两国版画展,感受现代艺术的生命力04-02
永州一中:驭AI之势 启数智教育新程04-02
中国红十字会首批援缅物资运抵震中曼德勒04-02
第十六次中欧财金对话近日举行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