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柚子花,四月结果果,五月点点尕,六月把爷爬到树高头……阿爷要弄烟包壳,阿姐要弄桂花盒……”当这首童谣在耳畔响起,不少熟悉桂林柚罐的人知道,桂林柚罐的制作过程和用途已尽显词中。
时下,又是柚子花开时。近日,记者采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柚器代表性传承人王伯杨,探访桂林柚罐这项充满生活气息又洋溢着新的文化韵味的非遗技艺,并体验它的制作过程,感受其独特魅力。
柚子皮成就的非遗技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雁山区柘木镇窑头村的柘漓产业园。王伯杨的工作室就在其中。在悠悠柚香中,王伯杨和他的徒弟们正在制作着精致又古朴的柚罐。

王伯杨正在制作柚罐。
柚罐,物如其名,是用柚子所做的罐状容器。第一次见到柚罐的记者,忍不住好奇地问:用柚子制作的罐子,是不是很容易腐烂?王伯杨闻言,大笑一声。他说,他家存有两个祖上传下来的柚罐,分别产自明代和清代,至今保存完好。
随后,王伯杨带着记者参观了工作室内的柚罐展台,并拿出了一大簸箕的柚罐成品。“这些成品,大多数制成已有一年以上,丝毫没有霉点,也没有发潮、破损的迹象。”王伯杨说,身为容器的柚罐,其储藏功能的实现,正是在于柚子皮经过了特殊工艺的处理。
据了解,从明代起,桂林人就开始用柚子皮制作柚器,独特的制作技法属广西天然胎漆器工艺体系中的重要一支。柚罐作为柚器中的一种,因小巧别致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被用来装烟丝、茶叶或桂花等干货。
王伯杨说,他对于柚罐的印象,始于母亲。在他小时候,妈妈和大多数邻里都会做柚罐。他们先把青柚掏空柚子肉,再经过晾晒、塑形等数十道工序制作成罐状。然后,他们把柚罐挂在某一个地方,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使其硬化。所有的工艺完成后,柚子皮实现了防潮防腐防虫蛀等功能。
2020年,以桂林柚罐为代表的桂林柚器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项走过数百年漫长风雨的传统民间技艺,由此被更多人知晓。
需要放慢心情制作的慢工艺
那么,饱含水分又容易破损的柚子皮,如何实现防潮防腐等功能?接下来的采访过程,记者跟着王伯杨,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阳朔沙田柚是制作柚罐的首选材料。王伯杨说,制作柚罐要选用生长了六七个月的阳朔沙田柚青柚,这种柚子易取出果肉,含糖量低、柚皮致密细腻,做出来的柚罐耐贮藏且外观精美,而成熟柚子制作的柚罐不易于保存。
因当日需要的青柚已做过掏空果肉、削瓤和初次烘干等处理,记者直接体验蒸柚和做造型的步骤。刚刚被蒸过的柚壳,清香扑鼻,皮质柔软。王伯杨双手拿着一个柚壳,从开口处按顺时针方向有序揉捏柚皮。“揉捏的过程就是给柚子定型的过程,丝毫不能着急。一着急,用力不均,柚子皮的受力就不均匀,制作的柚罐就会出现外皮厚薄不均的现象。”王伯杨说,捏柚皮定型的过程是柚罐定型的关键一步,大多时候,他会耗费3至4天的时间来揉捏柚皮,“只有放慢心情,保持心平气和、神闲气定,才能捏得好”。
记者尝试捏柚皮,随着手指的用力,柚皮慢慢变得更加紧致、有型,确实让人欢喜。不过,随着持续用力,记者感觉手指的劲道越来越不足。王伯杨说,揉捏的过程,考验的正是手工艺人的耐力和毅力,如果二者缺其一,都无法顺利完成。此外,揉捏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柚罐的美观程度,还关系到柚罐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只有充分揉捏到位,柚皮起砂,才能实现防虫、防潮、防腐等功能”。

记者向王伯杨学习柚罐制作技艺。
接下来,记者跟随王伯杨又体验了给柚罐配封盖、烘干、晒制等过程。王伯杨说,传统的柚罐制作,会涉及60—80道工序。他母亲那一辈,常常是头一年有柚子时开始制作柚罐,到了次年才能完工。为了改良工艺,“70后”的王伯杨于2008年开始研究传统柚罐的造型改良,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目前,他把柚罐制作工艺缩减到了12—15道工序。在古法工艺的基础上,他将柚子固有形态改造成扁圆形,用收口器捏塑出比罐身口径小的沿口,使其形态更加美观。同时,经过长时间日晒使其“皮革化”,让柚罐存放时间更持久。此外,他给柚罐定制了木塞,木塞和柚罐严丝合缝,能更好储藏干货。
“不论工序如何缩减,制作柚罐讲究的‘慢功夫’不能少。”王伯杨说,这里的“慢”,不仅是不急不躁的慢心情,还有“慢工出细活”的精益求精,更有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被赋予新文化意蕴的“传家罐”
在观赏柚罐展品时,记者发现,乍看柚罐的造型和颜色差不多,实则有不少区别。在造型上,有的扁圆,有的是大肚圆,还有的是长圆状等。在颜色上,有的柚罐呈青黑色,有的呈金砂色,还有的呈褐黄色等。
王伯杨说,在改进传统工艺的过程中,他不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更加注重柚罐的质感,并从造型和颜色上下了不少功夫。目前,他制作的柚罐造型各异,颜色多样。其中,颜色主要分为9种,包括蒸青黑皮色、金砂色、晒青白皮色等。要达到这些效果,不仅需要根据柚子本身的颜色和造型去打造,还要在揉捏、定型等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加以实践。这些充满创意的探索和实践,赋予柚罐更多的思想温度和艺术价值。

用钳子捏皮,把柚罐做成心仪的造型。
眼前古朴雅致又散发着清新之香的柚罐,令人赏心悦目。曾经的柚罐,只是寻常百姓家的储物容器;如今的柚罐,则早已变身工艺品,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蕴。
在王伯杨的工作室,近10位工作人员正在赶制柚罐。王伯杨说,这些年来,柚罐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如今,柚罐不仅成为很多游客的伴手礼,还出口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020年,由王伯杨制作的“稚禾八分桂林柚罐”获得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桂林柚罐由此名扬全国。2024年,该工作室与周边众多农户一起,每月制作约2万个柚罐,按市场零售价每个200元计,年产值达4000万元。小小柚罐,实现了从“储藏之器”到精美手工艺品的“华丽转身”。
王伯杨对非遗柚罐产业的发展很有信心。他说,柚罐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因它们是手工艺人用双手、用情怀、用思想创造出来的手工艺品,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它们无法被工业化市场取代。而在这个讲究文化底蕴、凸显个性的时代,柚罐成了不少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的青睐之物。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桂林柚罐的魅力,这些年来,王伯杨不仅在线上开直播讲授柚罐制作技艺,而且免费教授给柘木镇窑头村及周边的村民。他说,这种原本从寻常百姓家走出的传统技艺,能回到寻常百姓家,才是最好的“归宿”。而当越来越多的“传家罐”以手工艺品的身份走进寻常百姓家,柚罐技艺也将传承不息。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
非遗柚罐:慢工艺制成的“传家罐”04-23
视频|十五运会倒计时200天,中国短跑新星陈妤颉为十五运会喝彩04-23
外贸企业迎来“及时雨” 政府搭台+电商推动助力外贸拓内销04-22
澳大利亚大选提前投票开始04-22
七旬老人需拐杖或助行器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