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丨陶力 孔海丽 实习生胡梓杨
编 辑丨朱益民
图 源丨新华社
全球贸易格局骤变,关税壁垒与供应链重构倒逼中国外贸企业转身向内。
近日,商务部牵头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一场由互联网平台、零售巨头和直播电商共同驱动的“内销变革”正在展开。
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平台集体出招,直播电商也以流量破局,启动订单直采、外贸专区、流量支持、绿色通道、供采对接、运营帮扶等举措,搭建内销快车道,优化供应链流程。
这场变革不仅是短期应急之举,更是中国供应链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品牌孵化器”跃迁的关键一步。
电商平台的数据反哺,让外贸工厂精准捕捉国内消费趋势,外贸商品借电商触达终端市场,消费者以平价享受国际品质,而互联网平台成为供需适配的“超级枢纽”。它们在全球范围的布局,也成为外贸企业转型的“加速器”和“导航仪”。
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是中国供应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系统性升维。对于骤然转向的外贸商家来说,仍然在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层面需要重新适应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积极寻求拉美、欧洲、中东、东南亚的市场机遇,走出去的决心生生不息。
我们将从五个维度剖析这场内销变革的逻辑、路径与挑战。
协同“输血”并重构流通生态
电商平台的举措覆盖了从“止血”“输血”到“造血”的全过程,精准、务实的扶持计划,形成了全网协同的转型生态。
以深圳威量智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主营充电式电池,美国市场原本占大头,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生效后,外贸厂商转内销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这家公司有自己的产线及20多份专利证明,以前的销售渠道以亚马逊和OEM线下贸易为主,其充电式电池产品,在国内市场相对空白。以往,欧美市场占出海份额八成以上,目前还有百万库存在积压中。
目前,深圳威量已经在与京喜探索合作充电电池、小手电等品类。两周前,他们的充电式电池在京喜上线,且已经有了一些单量。
“止血”层面,快速打开销路是当务之急。京东推出的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截至4月18日,已有近6000家企业和商家接洽;淘宝天猫推出“外贸精选”专项,计划面向至少1万家外贸商家、10万款外贸货源,帮助外贸商家快速“外转内”。
平台方面透露,很多外贸企业集中遇到的问题在于,对国内市场规则不熟悉,以及缺乏线上运营经验。
为此,平台针对外贸商家给出了快捷入驻、流量扶持、托管服务等“输血”方法。淘宝直接提供了两类模式,淘工厂提供半托管形式,天猫超市支持快速入驻入仓,打开内销市场。尤其是在下沉市场,外贸商家可以借助团闪购、小象超市、美团优选等多个平台,触达到更多用户。
在记者采访的不少商家看来,眼下最大的困难是国内线上运营能力的空白,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和平台。从这个层面看,电商的“一体化服务”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外贸企业突然失去传统出口市场,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急刹,库存积压和产能闲置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国内互联网电商平台开放入口,相当于给失速列车铺设缓冲轨道。通过减免入驻费用、简化审核流程、倾斜流量资源,让外贸产品迅速触达14亿消费者的毛细血管。这种渠道平移不是简单铺货,而是重构商品流通的生态系统。”
渠道变革:从“长链路”到“工厂直连”
一直以来,长期为国际品牌代工的外贸企业虽具备顶尖品控能力,却困于“隐形冠军”身份。关税博弈加剧了这一矛盾。
这些企业不熟悉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传统内销渠道的“长链路”也让他们望而却步。
经过多年沉淀,国内电商平台已经具备了将“制造力”转化为“品牌力”的基础。通过消费大数据反向指导产品研发,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
广西某纸品企业负责人坦言,目前出口受阻,美区市场的断崖式收缩,让公司暂时陷入销量与利润双降的困境。
这家年出口额超5亿元的企业,70%产能依赖家庭用纸出口,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想要赌一把——把出口的“硬通货”变成国内消费者的“心头好”。
京喜自营为这家外贸纸品企业提供了思路。基于消费者需求洞察,产品面向国内进行再造:将出口用的大卷纸改造为小规格包装,推出母婴专用纸、可冲散湿厕纸等高附加值品类,匹配了精致育儿、健康家居等消费场景。
预计2025年,这家纸品企业的内销占比将从20%提升至40%。借助平台的数据反馈,研发周期也缩短了50%以上。
这只是一个从“生产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向的小小缩影。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还在于通过数字技术重构生产—流通—消费链条,形成“短直链”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自建品牌的最大障碍,还在于高昂的流量成本和用户认知空白。电商平台通过两类策略破解这一困局,一是设置专区,以平台信用背书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同时通过算法加权,将商品曝光效率提升3-5倍。另一类是内容化场景渗透。抖音、快手通过短视频种草与直播演示,将“冷启动”商品嵌入具体使用场景,比如,展示可折叠外贸家具的居家适配性,可以实现“货找人”的精准匹配。
与上一轮贸易摩擦时期相比,我国互联网电商的影响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电商平台的渠道穿透能力可以达到“工厂直连”。渠道层级的削减,为工厂带来了利润回流,也将消费者的反馈有效提速,消费者评价可以缩短到7天内反馈至生产线,推动产品快速迭代。
数据反哺:从“制造力”转向“品牌力”
回到最根本的需求,外贸出口的商品还需要创造更多品牌溢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要让好产品有好价格、好出路,形成正向循环。低质量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企业打造品牌很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外贸产品品质相对较高、更适应国际市场标准,推动外贸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一是有利于促进国内优质供给的增加,二是也会促进国内产品标准的改善。”
他直言,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并不是简单做销售,也在适应国内市场发展要求,结合现在整个消费结构的升级,更好为国内提供优质供给。
相应地,平台在招商时也更需要切合实际。一系列组合拳,超越了简单的渠道转移,而是在数字化运营、柔性生产、品牌建设、市场感知等方面的系统化工程。
从应急纾困到能力重塑,“止血、输血、造血”的逻辑,为外贸企业尽快融入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支撑。
当中国供应链与全网电商红利深度协同,也是一个大国经济内生韧性的体现。短期看,这是双向救急,长期则是品牌、渠道与标准的共振,政策、平台与企业三方合力,有可能将这场“内销革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力。
然而,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强调,要让好产品有好价格、好出路,形成正向循环。外贸企业需在品质基础上,补齐品牌运营与内容营销的短板。
外贸商家担忧的不仅是库存、价格等问题,还存在其他的风险。有外贸商家认为,销售比建立工厂生产难,“外贸公司的产品出厂就收全款,基本很少为末端销量负责。内销的话,等于从头来过,要有新的一套体系和话术。”
“转型做国内市场,还是需要时间去准备。尤其是我们这种做B端市场,突然从批发转成C端,是有点慢的。而且海外销售的产品成本也比较高,国内市场比较难以消化。”有天津自行车外贸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以往的海外订单一批次就是几千台,还要去和平台沟通找到最合适的销售方式。另外,品牌专利和授权等问题,也是困扰他的问题之一。
在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钱文颖看来,“出口转内销”表面上是库存去化,实质上是供应链重构的窗口期。对平台来说是补生态,对销售平台来说,是抢卡位。传统出口工厂不懂国内零售、不懂内容转化,短期内也很难搭建线下渠道,而平台恰恰能帮它们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链接工厂与消费者的桥梁。
不难看出,眼下的困境,正是平台介入的好机会。
带货进化成“市场定义者”
外贸转内销问题,实质仍然是消费问题。关税重锤下,当美国还在上演“荒诞的蛋荒”时,国内多家线下零售巨头已迅速做出反应。
截至4月15日,盒马“外贸专区”已收到超过一百家外贸企业入驻申请,覆盖区域以华东江浙沪和广东珠三角地区为主,此外还有山东、广西、云南等地。
从品类来看,餐厨、家居、小家电、母婴等百货品类品占比60%。从区域布局来看,广东地区外贸方向更加多元化,涵盖了服装、鞋类、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其中香氛、家居等增速快,整体外贸规模大、外贸化水平高。
华东地区外贸企业近些年发展速度,单供应链灵活度和定制化水平较高,尤其是纸品、家纺个纺、日化、水具、餐厨等行业成长迅速。
为了拓宽销路,大润发M会员店也启动了“外贸优品进商超”专项扶持计划。截至4月15日,已收到77家企业报名。其中,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生姜商品在48小时内便完成流程审核,并上架大润发52家门店。
4月15日上架首日,华北区生姜销量比之前日均销量翻了6倍,仅一天销售1.2吨,次日销售1.56吨。平台出手和渠道的拓新,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出口转内销”这条路径,依然任重道远。
钱文颖进一步认为,其实不只是看到平台都在招商,而是共建供给。“你知道用户想买什么,就该主导产品设计,由工厂来执行。东方甄选做农品就是典型案例,内容驱动、供应链共创。”
机会如果能把握好,就是平台转型在价值链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时刻,有望从“带货人”变成“定义者”。
正如交个朋友CEO李亮所言,“外贸优品转内销”专项扶持计划背后,是应对国际关税变局的中国式解题。“我们希望外贸转内销不再是被动求生,而是主动升级。我们相信,随着计划的落地,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选择,还能切实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用最大的确定性去抵御行业的不确定性,正是渠道平台的新解法。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中小商家、MCN机构还是品牌,都要面临竞争规则的巨变。对中小商家而言,需要完成从拼低价、到拼质量的转变;对MCN机构而言,角色定位不能只停留在“网红制造基地”,而需要进化为一个全能的电商操盘手;而对品牌,则需要进一步依托平台的扶持政策,不断深耕自己的运营能力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终极目标:从“内销变革”到“全球升维”
外贸转内销,本质是将由美国市场消化的中国商品放到国内的整个商品盘中,交由国内市场进行消化。可见,中国要做好长期扩大内需的准备。另外,开拓除美国以外的新兴市场,仍是外贸企业的重要出路。
以人口超6亿的东南亚为例,在不远的将来,东南亚或能成长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马来西亚经济部长拉菲兹在今年年初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示:“五年后,中产阶级人口将较20年前数量翻倍,在东南亚占比将达到65%。这意味着东南亚的中产阶级人口数量将超过美国和欧盟,使该地区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从而成为一个消费很强的地区。”
拉美市场同样值得被看好。高速发展的经济、年轻化的人口结构,搭配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带动拉美地区的电商开启超高速的增长。据报道,2024年拉美电商交易额达4380亿美元,其复合年增速连续三年超35%。
这些新兴市场对外贸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合规压力、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带来的高物流成本,亦是中国外贸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而各大平台和互联网公司也早已瞄准机会。滴滴计划于2030年前在墨西哥市场引入10万辆国产电动车,并将追加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稳就业促消费”以及助力制造业“走出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邵宇认为,对中国而言,现在也是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契机。第一次美滥施关税战对中国并不完全只有负面影响,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从2018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在为经受第二轮冲击提前做准备。当前,中国经济的弹性相较于此前更加稳健,在与美国的交锋中,中国也具备更大的底气和回旋余地。
对于贸易型企业,转口贸易或成为规避关税的可行方案,制造型企业则需重点重构供应链布局。
在布局供应链的过程中,成本管控将成为首要难题。若采用当地工人,人力成本将显著上升,同时整体生产进度也可能较难把控。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属地化运营能力,既有的中国模式或新兴市场经验,可能难以直接复制到美国市场环境。
他建议,企业要客观评估建立美国专属供应链的必要性。对于非敏感领域产品,需综合核算在美设厂的成本收益:既包含自动化工厂带来的成本控制空间,也需考量美国市场溢价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能形成“美国-非美”双轨供应链体系,但两者的协同整合将面临考验。“国内市场消化能力虽然存在客观瓶颈,但渠道创新仍是企业积极自救的重要方向。”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蒋颖之
相关文章:
中俄就发展双方能源合作交换意见04-22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将访华04-22
什么是中国好手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