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25年,端侧AI技术正在迎来一轮结构性跃升。一方面,它正在逐步摆脱“边缘计算”延伸能力的固有身份,向成为智能手机基础能力迈进。一个明显的趋势是:AI从模型到体验的路径,被重新定义为“用户、设备、芯片”的闭环交互,而这一切,开始从芯片层改变。
日前,联发科发布天玑9400+芯片,相较于前代产品,天玑9400+在AI推理效率、图形处理与系统资源调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同期举办的“天玑开发者大会MDDC 2025”上,联发科还宣布与荣耀、小米、阿里云、微软、面壁智能等合作伙伴联合发起“智能体化体验领航计划”,将AI能力向终端产品深度延伸。
具体参数方面,天玑9400+平台采用台积电N3E制程,集成联发科第二代全大核架构,包括1个Cortex-X925核心(主频3.73GHz)、3个Cortex-X4核心与4个Cortex-A720核心。
在图形部分,天玑9400+搭载12核Immortalis-G925 GPU,支持第二代硬件级光线追踪,配合Vulkan 1.3 API、VRS可变速率渲染和倍帧引擎2.0,使平台在移动游戏中的实时渲染能力进一步增强。
AI能力则是此次更新的重点,天玑9400+搭载第八代NPU 890 AI处理器,支持主流大语言模型在终端侧本地运行。平台已完成对MoE(混合专家模型)、MTP(多Token预测)、FP8精度推理等技术的适配,并可运行70亿参数规模的模型。根据联发科提供的测试数据,新平台在典型智能体任务中的AI推理速度比上一代提升20%。

此外,平台内建的ISP Imagiq 990也进行了优化,支持4K HDR视频拍摄、人像背景处理和AI视频稳像。整合后的图像与AI模块,使平台具备在本地完成高分辨率图像生成与视频增强的能力。
为了支持开发者将AI模型快速部署至终端,联发科同步推出了Dimensity Development Studio工具链,包含Neuron Studio与Profiler两个模块。
Neuron Studio提供主流模型格式的转换支持、算子适配与精度压缩,面向当前主流的Transformer类模型如Llama、Baichuan等,提供端侧轻量化推理部署能力。Profiler模块则面向游戏与AI应用场景,提供从功耗到帧率的全流程分析与调优能力,帮助开发者更直观地完成模型调参与性能优化。
联发科表示,该工具链将成为连接芯片算力与AI应用体验之间的“中间件”,减少AI模型落地到设备的技术壁垒。
发布会现场展示了AI语音助手、照片生成、语言翻译、视频修复等典型智能体功能的本地运行效果。荣耀、小米等合作品牌确认将接入相关能力,并基于天玑平台推动在智能手机与AIoT设备中的应用试点。
会议期间,联发科还宣布将开放Agentic AI接口,支持厂商基于平台完成智能体语义感知、多轮交互与跨应用调度逻辑的接入测试。
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总经理李彦辑表示:“终端侧AI体验的构建,不只是算力堆叠,更需要芯片、系统、模型三方联动。我们将持续投入工具、标准和生态,推动AI真正成为设备的基础能力。”
天玑9400+的发布,既是一次芯片迭代,也反映出终端行业对AI能力的新共识:AI不再只是“附加功能”,而是主导用户体验的结构性能力。而从算力基础、开发工具到生态协作,联发科正在把“智能体跑在终端上”这件事,从概念推进为现实路径。(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相关文章:
思享无限上涨11.14%,报0.89美元/股,总市值3724.28万美元04-16
国内首个电厂500千伏串抗在北仑电厂投运04-15
南都电商观察|李佳琦直播言论上热搜;辛巴两公司成被执行人04-15
慧荣科技上涨5.32%,报42.6美元/股,总市值14.35亿美元04-15
四川新闻联播丨北斗+AI 四川造插秧机更“机灵”了04-14
联发科发布天玑9400+处理器,加速端侧AI落地 | 科技前线04-14
【快评】“禁令”荒唐的背后是能力不足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