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钢轨上的青春“交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7:34:00    

来源:内蒙古日报

“呜……”汽笛声响起,4月23日清晨,整备完毕光亮如新的FXN3C0001“复兴”号机车从临河站缓缓驶出,向西而去,开始了又一次穿越三大沙漠的旅程。车身上鲜红的共青团团徽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仿若跳动的脉搏,诉说着一代代“共青团号”机车组成员的奋斗与传承。

机车上,“共青团号”第24任司机长刘云鹏稳稳掌握主手柄驾驶机车,全神贯注地盯着钢轨。不一会儿,车外的景色就从大片的农田变成了苍茫的戈壁,打开车窗,听到的只有列车与钢轨的撞击声和呼啸的风声。

刘云鹏说,他们一班正副两位司机至少要驾驶9到10小时才能换班,在这条线路上驾驶,孤寂与艰难可想而知。

当前,“共青团号”机车组承担临哈铁路临河站至额济纳站的货物列车牵引任务,684公里值乘铁路线穿越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线路上大多是无人区,再加上环境恶劣、风沙肆虐,列车平稳操纵难度大,对司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我们‘共青团号’机车组共有18位司机,每一位都是好样的。”刘云鹏说,“我们青年司机有志把‘共青团号’机车组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时光回溯至1960年,包钢建设与包兰线的开通使得铁路运量陡增,生产任务繁重。尔甲亥机务段(今包头西机务段)的9名热血青年组成团队,践行“争先进、保安全”誓言,“共青团号”机车组应运而生,经全国铁道团委、原铁道部机务局批准后,成为全国铁路系统首个以“共青团号”命名的机车组。

彼时,国家正经历困难时期。首任司机长陶金庆带领青年职工,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忠诚与热忱,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运输生产一线发光发热。他们以青春之名,为铁路运输保驾护航,让“共青团号”在艰难岁月中崭露头角,成为名副其实的典型车、品牌车。

第七任司机长武天生现在已经83岁,但身体依旧硬朗,回忆往昔,他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他说,入职机务段开火车是大家的梦想,而能开上“共青团号”更是一种荣誉。当时,为确保完成运输任务,机车组人不下线、车不停轮,全部积极投身于安全运输生产大会战。

1977年,兰州铁路局运输告急,武天生奉命带领机组支援。他们一下车便写下请战书,当晚即上线值乘。为节省燃煤,他们舍弃加煤机,人工一锹锹加煤,奋战3个月,助力完成抢运大乌口机煤800万吨任务,机车组荣立集体三等功,武天生个人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一代铁路青年的“精神坐标”,“共青团号”的名头至此越叫越响。

岁月流转,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改革发展,“共青团号”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历经9次换车型,24任司机长、200多位乘务员更迭,自1960年在包兰铁路的蒸汽轰鸣中诞生以来,这支队伍历经65载风雨,用青春与热血在钢轨上谱写了一曲跨越时代的“青春之歌”。

“共青团号”机车组实行包乘制,这意味着司机们全面负责机车运用、安全、保养等。第18任司机长侯俊,每次出车前都提前检查机车,入库后仔细查看机车底部,维修时手法娴熟,对机车呵护备至,带领团队平稳过渡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时期。

“共青团号”机车也因保养良好、状态干净整洁,在每次入厂进行厂修时,便会吸引附近单位的司乘及检修人员慕名前来参观,大家都说,这完全就是出厂新车的标准。

2021年,“共青团号”进行第8次机车换型,值乘区间改为包白线、包环线,担当客车牵引任务。全长146公里的包白铁路穿越4道山岭,有6处超20‰的坡道,最高海拔1500多米,行驶犹如“过山车”,在这条线路上开火车难,做到列车平稳操纵更难。

第23任司机长滕如雷,为掌握新机型性能和平稳操纵技术,虚心请教、跟车练习,还当起旅客体验乘车,迅速完成货车到客车的过渡,实现趟趟安全、列列正点。

回忆起过往,滕如雷说,我深知“共青团号”的历史和荣誉,作为“共青团号”的一员,不进步便是给“共青团号”抹黑。他曾一度满足于副司机岗位,但自从来到“共青团号”后,仿佛涅槃蜕变。司机长的鼓励和同事们的信任,激发了他的斗志,使他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司机长,并带领团队继续在钢轨上书写辉煌。

2024年,“共青团号”迎来第9次换车型,换为国产最新型的复兴N3C型(FXN3C)内燃机车,担当临哈铁路临河至额济纳段货物列车牵引任务。临哈铁路是能源大通道,临额段地处沙漠戈壁,桥梁、隧道、曲线、坡道众多,机车操纵难度极大。

刘云鹏,作为将复兴型内燃机车开进沙漠第一人,决心带领团队继续当标杆。他向厂家技术人员主动请教,钻研机车性能,反复模拟试验,总结出“点式撒砂”“侧缓单阀手柄”等操作技巧,编印了《FXN3C 型司机操纵手册》,为行车安全正点提供保障。

“风沙再大,也吹不散肩上的责任。”刘云鹏的话道出了新一代铁路青年的担当。28岁的他,带领着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青年团队,以“事事高一档、处处严一格”的标准,将安全行车纪录刷新至637.5万公里。

从武天生肩扛煤袋的剪影,到滕如雷深夜研读技术手册的背影,再到刘云鹏沙漠中精准操纵的身影,“交班不交活”的铁律与“三问三不离”的规矩,早已融入“共青团号”司乘人员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青春烙印。

当“复兴”机车的汽笛再次划破戈壁晨曦,车灯如炬,照亮的不只是铁轨,更是一曲永不停歇的青春交响。在这里,没有终点,只有一代代铁路青年以钢轨为弦,以热血为谱,奏响的“交通强国”时代强音!(记者 帅政)

相关文章:

包头5名青年荣获全国荣誉05-04

五四青年节,我们和几位琴澳青年聊了聊05-04

钢轨上的青春“交响”05-04

中企海外突围:铁路出海得失与变局05-03

“五一前大量放票”?12306最新回应05-03

青联思享汇丨南阳新兴领域青年文艺学习交流会成功举办05-02

奋进青春征途,共绘鹏程蓝图,深圳巴士集团五四青年节联合团建活动举行05-02

“五一”前大量放票?铁路12306回应质疑:昨日退票601万张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