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从手动扳阀到智能调控 乌鲁木齐集中供热四十年之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1:09:00    

曾经的乌鲁木齐市热力公司供热管理所。(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改扩建后的幸福路供热站。(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7月13日,乌鲁木齐市燃气供热公司南区隔压站锅炉房内,司炉工任新荣和同事董麟正在检查设备。 (记者王媛媛摄)

新疆网讯 (记者王媛媛)7月13日,乌鲁木齐市燃气供热有限公司南区隔压站锅炉房内,59岁的任新荣蹲在燃气锅炉前调试检测,额角的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滴在红色工装上,晕开一片深色的圆斑。

看着眼前的现代化燃气锅炉,各种仪表盘、智能化设备,任新荣的思绪回到40年前。

“现在夏天干的活和过去可不一样喽。以前7月要清煤场、修锅炉,煤灰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现在主要是做锅炉保养维护等。”任新荣边说边摘下手套,指节上还沾着调试时的机油渍。

40年来,任新荣亲历了乌鲁木齐供暖方式的四次革新:从燃煤供暖到天然气供暖,再到气电联供,直至如今的智慧供暖,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空气质量的逐步改善。

从分散烧炉到集中供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乌鲁木齐市民过冬普遍依赖壁炉、铁皮炉、生铁炉等老式炉子取暖,部分单位自建小锅炉为办公区和职工住宅供暖。

“每次生炉子都烟熏火燎,晚上还要起来看看铁皮炉子,生怕火灭了。为了防止煤烟中毒,窗户得留个口,保证屋子通风。每隔半个月,要拆下烟囱,敲一敲,倒出煤灰,以免不通畅。”跃进街66岁的居民刘建疆回忆起以前的取暖场景,仍印象深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力扶持北方城市集中供暖。1982年,北方城市供热座谈会在沈阳举行,为集中供暖事业按下“加速键”。

1984年,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新疆首家集中供热单位。当时,小锅炉能源浪费严重且缺乏环保措施,烟尘直排造成较大污染。乌鲁木齐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希望通过集中供暖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浪费。

1985年,幸福路供热站破土动工,由于工期紧张,当年10月15日供暖时仅完成锅炉安装,围墙尚未建好,工作人员只能搭脚手架围上毡子挡风,即便穿着大衣仍冻得发抖。当年供暖面积约20万平方米,居民家室内温度在18℃左右。

19岁的任新荣从乌鲁木齐煤矿技工学校毕业后便来到幸福路供热站担任司炉工。“当时锅炉房还是比较先进的,有条输煤皮带从地面一直斜伸向四楼。”任新荣记得,煤块随着皮带的震动缓缓攀升,四楼平台上矗立着一个巨大的方形煤斗。当锅炉需要添煤时,工人便拉动悬在半空的铁链,煤斗底部的闸板“哐当”一声打开,煤块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由于设计经验不够,锅炉的冲渣系统在运行初期容易出现故障。本来应该是机械化操作,可出故障后,大家只能用手推车一车一车地往外输送。“我们坐在冲渣沟里用铁锹铲渣,半截裤腿湿了冻成冰壳,站起来都能听见咔嚓响。”任新荣说,那时的除尘设备简陋,烟囱排出的也是黑烟。

“那时候换热站的补水、定压等工作都是人工扳阀门操作,凭经验干活。烧锅炉时,人得一直盯着,不像现在,电脑操作就行。”任新荣说:“最难忘的是‘洗煤浴’,每个班次都要到四楼平台打扫煤灰,一次要四五个小时。洗完澡照镜子,耳朵里都是黑的,毛巾能搓出黑水。”

从“燃煤供暖”到“清洁供暖”

1991年,光明路集中供热工程建成,设计上改进了幸福路供热站的缺陷,还配置了首台“工业控制计算机”,让供热从“人工扳阀门”跨入电动调节时代。

同时锅炉房采用更先进的水膜除尘设备,解决了此前旋风除尘器阻力大、脱硫困难的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显现。自1998年起,乌鲁木齐开始实施“蓝天工程”。苇湖梁热电联产热网工程在同一年立项,供暖面积达350万平方米,首次在供暖方式上实现了突破。

任新荣回忆:“因为是用电厂的余热供暖,更加环保也更加智能化了,一个班6个人就能管好板换间和泵间,在电脑上操作参数比以前凭经验调炉排轻松多了,大家之前调侃的‘穿白大褂上班’慢慢成了现实。我们也从‘黑领’变成‘白领’了。”

随着“蓝天工程”的实施,乌鲁木齐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2010年起,乌鲁木齐市开始调整供热能源结构。2012年一年内安装燃气锅炉710台、1.29万蒸吨,替代燃煤供热面积1.16亿平方米,减少燃煤500万吨。2013年,乌鲁木齐主城区率先在全国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

“燃气锅炉一键启动,供热参数电脑调节,以前20人一个班,现在4个人就能搞定。”乌鲁木齐市燃气供热有限公司司炉工董麟说,燃气供热让设备供热性能更稳定,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锅炉房没有了“上煤”“除渣”等环节,没有储煤场、输煤带,工作环境更干净了。

集中供热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任新荣说,这几年公司陆续实施了烟气余热回收项目、供热计量系统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试点建筑节能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为从保障型供热逐步转变到舒适型供热奠定了基础。如今热源的多样化和清洁化,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了空气质量。

从人工操作到智能调控

在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调度中心,一块覆盖了整面墙壁的屏幕显得格外吸睛,由数字与图表构成的具象化供热系统参数在屏幕上不停跳动。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进入供热领域,热源、管网、用户等供热系统完成了全方位改造,一个“知冷知热”的智慧供热系统让供热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乌鲁木齐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是乌鲁木齐最大的供热企业,供热面积约1亿平方米。上个采暖期,该公司“智慧供热”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包括“智慧供热生产平台”和“智慧管理信息化”两部分。

“智慧供热”系统,让“热源—管网—换热站—用户”系统形成供热“一张图”、智慧运行“一条线”的数字化供热管理体系,并建立起了“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民生保障”智慧供热绿色生态链。

“冬天时电脑上可以实时监测到部分居民家的温度,供暖也更稳定,换热站早已实现无人值守。”任新荣说,现在同一个小区每栋楼虽然户型一样,但也会因为施工单位不同,供热系统、房屋设计、管道老化、设备使用率等多种问题形成最终供热效果的差异,这都需要精细化和智能化的加入,让热网具备类似人的智慧。

乌鲁木齐市燃气供热有限公司生产运营办公室主任龚文杰说,目前正在开展“冬病夏治”,对部分老旧管道进行更换和分户改造。今后,该公司还将启动“一键报修”功能,居民家中的温控器可直接接入客服平台,让居民报修更便利。

截至2024—2025年度采暖期,乌鲁木齐总供热面积达2.74亿平方米,全市共有143家供热单位。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4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12天,同比增加13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PM平均浓度实现了“三个突破”。

从1985年第一台燃煤锅炉在幸福路轰鸣启动,到如今智慧供热系统实时调节千家万户的室温,乌鲁木齐的供暖史不仅镌刻着司炉工们挥洒的汗水,更见证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工作模式巨变。正如任新荣所说,这40年来,变的是技术与效率,不变的是一代代供暖人对“冬日温暖”的执着守护。

相关文章:

从手动扳阀到智能调控 乌鲁木齐集中供热四十年之变07-17

未央区枣园小学开展教案与作业检查活动07-09

乌鲁木齐市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工作启动07-03

2025年铁路暑运今日启动07-01

汉滨区城东小学开展教师读书分享活动06-30

新疆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06-26

我国首款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正式交付06-17

99元可买“北大未名湖水”“清华河水”?北大清华回应:可举报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