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古诗(清明节气古诗三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10:34:51    


清明节气三首:人生看得几清明

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标志着传统春季第三个阶段,暮春的到来。而不是清明是暮春中的节气。

一般认为清明节气是在汉朝初年正式纳为二十四节气的,有汉朝刘向敬献给汉景帝的《淮南子,天文训》为证据,而这正是汉朝颁布节气历的母本和根源。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文字记录和归纳晚于实际运用的这个文字形成和流传的古代特点,可以知道,节气,乃至清明节,应该是早在先秦之前,就流行的。

那么最早会在什么时候呢?

我们知道考古出来的陶寺观象台,是对应的4200多年前的尧时代,尚书记载,正是尧通过观测日影,确定了以太阳运行划分年度,四季,当时就已经出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古书夏小正,是夏朝的历法,上面已经有启蛰,就是惊蛰这样的节气名。

也就是许多节气,在夏朝就存在。

最早出现“清明”一词的,是周朝早期的《诗经》。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大明》

这是写的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场景。

这首诗以明字开头,清明结尾,写的是周文王周武王因为德行伟大光明,在老天的保佑下,取代了曾经天授神权,却不懂珍惜的商纣王。

牧野这地方广阔,檀木做的各种战车集结在此,战马齐整,斗气蓬勃。

而此时姜子牙,像一只雄鹰,辅佐周武王。

大家群情激奋,征伐商朝,只一个早上的时间,天下就变得清朗明净起来,开创了新的王朝和时期。

不过,由于文字和历史久远,牧野之战,到底是在哪一年哪一时段发生的,历代历史学家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确定的是牧野之战,确实发生过,否则周朝为什么能取代商朝呢?

这首诗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这是歌颂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姜子牙的辉煌功绩。

那么这里很有意思,出现了鹰飞上高空,出现了清明一词。

古人依靠各种物候来判断时空,当鹰在高空盘旋,也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当然还有一个季节,是秋天。这里的鹰扬,应该是苍鹰开始舒展翅膀。

周文王周武王和姜子牙时期,仍旧是因循商朝对于天地神灵的敬畏,在大事上进行占卜。

那么伐纣这样的大事,他们会定在什么时段呢?

是天空可以看见老鹰展翅的时段。

而这个时段,是在惊蛰春分后不久。老鹰都开始飞上天了,时不我待的老将姜子牙挥动旗帜,指挥各路方国诸侯伐商。而战事简直顺利到势如破竹,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所以很快就胜利了。

而这个时间,正应对节气“清明”。气候时间清明,政治也随之清明。

有人说,你因为这里有清明两字而附会吧。但是商朝如此敬天地鬼神,不可不知道,春天到了春分之后,天地阳气旺盛,一切走向最为清朗的时期。明是太阳光,清是昼夜分明,而谁能代表太阳,是皇帝,天授神权的天子。既然纣王是昏君,辜负了上苍神对他管理世间的厚爱,周朝取而代之,光辉神的荣耀和德行,顺理成章。

所以我个人认为,清明作为节气和重要的政治隐喻,在商朝就存在,在后世更彰显。

在刘向向汉景帝敬献了关于天文节令的历法书前,清明就已经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逸周书时训解》,就分明写了清明至,桐华开。

在春秋战国的《孝纬经》里,也有”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这是周朝时期的清明节。在春分后十五天,高大的紫色桐花开始在山林原野盛放,万物生长到了这个时段,空气清新,万木生发,绿意盎然,景色清明。好一个一年之中最为清美,令人心旷神怡的时段啊。

那么在周朝,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改火。

就是在清明节之前,雷雨容易引发山林火灾,遂有一段时间的封山禁火,而出于对火神的敬畏,和减少民间火灾,学习用火知识,在清明节这个气息清朗,少雷雨的时段,重新举火。当然也是纪念上古的发明钻木取火的先人。

从现在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先秦和汉朝普通人,是用木牌带在身上,用树枝摩擦取火。

清明节开始用榆树取火,而且四季所用的木料材质不一样,或还和古代原始的医学相关,认为这种芬芳燃烧的木香,可以驱除疾病和瘟疫吧。

到了唐朝,由于人口增殖,用火成为日常的必须品,官方重视清明节的改火仪式,以强调对于的火的敬畏和慎重。

不过若是清明节改火仪式在商朝就有,那么武王和姜子牙率领方国和诸侯,趋近商朝的鹿野,而被商纣王所忽略,也的确是一个迷惑性的战术良机。

总之,纣王是死在大火中的。传说他自己登上高台,挂满了金银珠宝,去和天上的神灵汇报去了。

清明节祭祀祖先神灵,其风俗渊源已久。

中国人向来有诸神之祭。周朝的祭祀雨神,火神,多集中在春天。当然祭祀这些神灵,不会忘了自己早已经在天上的先祖和父辈。踏青就是像天地宣告自己的存在,在存在中定位自己的责任。

在周朝官方在仲春时段是有着禁火令的,且某些地方执行严格。

在漫长的禁火月里,人们何以为生?清明节之前的寒食节,就是以吃冷食而度过这一段春雨连绵,雷电频发的季节。当然周朝的晋国地区,强化了介子推因火亡身的故事,并树立成爱国的标榜,时间长达一个月,这可真是贯彻了周朝的禁火令。但是这漫长的禁火时段,也造成了无数的悲剧,就是死亡。比如晋地多山林,这一风俗流行,使得很多老弱者死掉。曹操曾经惊讶这种风俗,明令禁止。

但是死亡的人口多了,寒食节和死亡祭拜相关联,形成了民间上坟的潮流。

而这些祭拜不仅仅是在寒食禁火期间,顺延到可以举火的清明节。

寒食清明已经在唐朝之前连为一体。

在唐朝,寒食节清明节一起给予假期,准许官员回乡扫墓,这是首次官方肯定了清明节气扫墓的内涵。清明节遂成为民间最大的祭祀先祖的节气节日时段,也是踏青最好的时期。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

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

闻说莺啼却惆怅,诗成不见谢临川。”唐 · 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这是官员王表在清明节登上城头,去看风景。

这是最美的晚春晴天,风光清新清晰,就在眼前。

寒食节气的梨花,千树绚烂,象征着这一时段人间对于先祖的切切哀思。

而清明节则有另外一番人间烟火气,家家开始炊烟上灶,那烟火飘出树梢,形成了新一轮的人间繁荣。

清明节有着暂停和重启的美好的寓意。在缅怀祭扫先祖之后,万象更新,人间更欣欣向荣。

那么清明节的政治寓意,实际从来没有中断过。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北宋 · 苏轼《和孔密州五绝 其三 东栏梨花》

清明,固然是指的节气,但是自《诗经》之后,更有政治清朗,盛世肇始的含义。认为帝王如天,治理下的国家,就该如清明一样,清朗明丽,井井有条,有序繁荣。

先秦申子说: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恒正,是以清明。就是说帝王也应该像老天一样公正,就会出现清明这样的政治状态。

那么苏轼这首在乌台诗案写的诗,到底有没有寓意呢?

苏轼此时年盛,三十多岁,因为不满王安石变法,造成朝堂动荡,也避免自己成为靶子,所以主动要求去做地方官。当然既然是做地方官,免不了几年一调,且他也知道自己上升无望,未免会有惆怅和牢骚。

这是写给他的继任,密州知州的。

我在这里几年,又到了梨花白,柳树青的美好清明节,到处是柳絮飞扬,花开满城。

我只是惆怅自己又要离开了,我站在这里的梨花树下,过了几年最美丽的清明节,只是离开这里,再也看不到清明时节最美的梨花。人生一想,百年有限,能够过几个清明节?就像在这里,我和梨花,和这里的缘分,也不过是数个清明而已。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自己的岁月时光之感,但是作为朝官,他不可能不知道清明的政治含义。

当然更有一批联系历史的同样博学的官员,发出了疑问,你真的只是在写清明节吗?

你这不是讽刺,朝廷不够公正清朗,你在说朝廷乌烟瘴气吗?

所以不久之后,乌台诗案发作,苏轼下了诏狱。我相信这首诗也一定罗列其中。

不过这首诗清新惆怅,流传广泛,只要苏轼不承认,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事了。不过有心的人,还是能够读出其中的深意。

因为百姓盼望的,不就是清明吗?

清明是个极其有内涵和美好的词组。

清明时节,是气清景明,是心清思明,是缅怀和展望的美好时期,祝愿气候清明,国泰民安,清明时节,各得昌荣

相关文章: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七十年代我负责刨茬子用的镐)11-18

收割机的工作原理(玉米收割机工作原理)11-18

凝固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凝固剂)11-18

固定资产成新率的计算公式(固定资产评估方法的介绍)11-18

发财树扦插繁殖方法和技巧(可以“扦插”7种花沾土生根)11-17

狼人杀所有200个角色介绍(狼人杀强神大盘点)11-17

良禽择木而栖什么意思(清风箴言 | 良禽择木而栖)11-17

爱情像什么(为什么说爱情像个鬼)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