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究竟哪里有问题,为何千年来争议不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6-21 00:40:58    

自从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墙外开花墙内香,红遍了日本后,几乎每一年,都有大批的日本游客到寒山寺来旅游,亲身感受这首诗中的氛围。

张继的诗红了,出于“人知论事”的传统,大家开始尝试从他的生平出发,研究其诗“走红”的奥秘。然而,张继留下的生平资料少得可怜,没啥好研究的。

于是学者从诗歌的本身出发,先后“开发”出了涉及本诗的天文、气象、动物与人文的“四大疑问”,分头钻研“月落”、“霜降”、“乌啼”以及“夜半钟声”。

后来,清人王瑞在《重论文斋笔录》里率先向诗的第二句发难。指出:“枫叶生山,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当代学者徐富有,跨时空“打”了他一记耳光,引用《登吴古城歌》证明:江南有枫生水边。

当代学者不满足于此,又从诗歌的第二句报复性地“开发”出了全新“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按观察者的不同,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诗中“眠”的家伙到底是谁?第二类:如果“眠”的是张继,那么和他“对”的又是哪些事物?以及衍生出的诸如“江枫”为何物、“愁眠是座山”等各种奇葩问题。

一、用“化整为零大法”研究七绝

为什么张继《枫桥夜泊》的第二句,可以搞出这么多“研究课题”来呢?那是因为有人运用现代语法的原理,对这句诗进行了分析。

有一位叫姚振武的上古语法专家,曾经在《古诗词新解二题》中提到:“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是一个关键。

因为“对”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动词”,所以在“对”的后面必须是“名词”,而“愁眠”显然不是一个名词。因此,按照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来推断,这句诗里面事实上缺了一个作宾语的名词,那就是“人”。

有一个人,“对”着“江枫”、“渔火”,带愁而眠。这是后来进入语文课本的,最权威的一种解释。那么,“愁眠者”都“对”着“谁呢”?后来又衍生出了很多种解释。

第一种、“愁眠者”张继,以一对二而眠。夜晚,张继对着江枫、渔火两种事物,含愁而眠。

第二种、“愁眠者”张继,以一对三而眠。“江枫”不是“江上的枫树”,而是“江桥村”和“枫树”的合称。于是夜晚,张继对着“江桥村”、“枫树”、“渔火”而眠。

第三种、“愁眠者”张继,以一对四而眠。有人提出,“枫”是指“枫桥”,而“愁眠”是座山。于是张继对着“江桥村”、“枫桥”、“渔火”、“愁眠山”而眠。

和姚振武对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把“愁”字当成一个名词来看待。

因为“人”(即张继)是站在画面之外在观察周围的事物,所以诗句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江桥村”、“愁眠山”(假如存在的话)“枫桥”、“渔火”等事物,统统对着“愁”而眠。

持这个观点的学者理由为:“眠”在古诗中特指睡着了。要是张继真的睡着了,怎么可能看到渔火、江枫,还听到夜半的钟声呢?

所以,张继在这里只是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因为他自己发愁,所以看着江枫、渔火都在发愁。这些自然的景观伴着愁思入眠了,他自己却无法成眠。

二、“江上枫”和“江桥村”+“枫树”

假如《静夜思》不是李白写的,一定没有人去研究他是不是坐在“胡床”上,以及他是坐在屋内,还是坐在山顶上写了这首诗。

《枫桥夜泊》写得很美,字数又少又好记,关键它后来走红了。在它走红以后,大家就难免对它产生好奇。诗词爱好者于是去钻研它走红的奥秘。

一研究才发现,仅仅是要解读它就很麻烦了。于是身陷泥沼,不能自拔。要怎么解读“江枫渔火对愁眠”呢?

《文心雕龙》告诉我们:古诗讲“意境”。古人写诗,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美。抓住有普适性的“典型意象”,用词语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达到传递情感,陶冶性情的目的。

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解读的花样越多,越是说明了诗本身意象的丰富性。不过这种制造意境的方式,并不是没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一个字——“美”。这种美是诗意的美。

就好比李商隐的诗,大多都写得晦涩难懂,可是因为他的诗里有“蓝田蕴玉”、“沧海含珠”般的美感,所以依然为人赞赏。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诗的美感,来自于“情景交融”的描写。“情”是“愁情”;而“景”则是“岸上的枫”和“水中的渔火”。

有人说“江枫”是与寒山寺一桥之隔的“江桥村”,还有人说原句并不是“江枫渔火”,而是“江村渔父”。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真假,就算是真的,那么后者写出来,也远不及前者富有美感。

再说,哪有硬生生把一个村子的名字,拿来和“枫树”凑词的道理呢?

后来又有人说“愁眠”是一座山,本来以为这是当代网友“原创”出来的玩笑,后来发现居然是1982年9月16日《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说的。

不过,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成名以后,周围很多地方都跟着“改了地名”。

前面提到的“江桥村”,也有可能是张继的诗成名以后,才跟风改的名字。另外一个“改地名儿的”就是“枫桥”了。相传这桥在宋代叫“封桥”,张继的诗出名后,就改成了“枫桥”。

后来又有人翻出清朝人写的书,说这桥改名只是“正名”,它原来就是“枫桥”。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又为了什么理由被人误会成“封桥”的呢?这些统统都不知道了。

结语

这句诗的争议,说穿了源于这首诗的“走红”。否则,谁又会去在乎那些“枫树”、“枫桥”和“愁眠山”呢?

人红是非多,诗红争议大。关于“江枫”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一直没有停,以后也不会停。“愁眠者”是谁?他对着哪些景物而发愁?像这样的争议会一直流传下去。

只要读者本身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也许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不过它却是你自己唯一能够接受的答案。

相关文章: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七十年代我负责刨茬子用的镐)11-18

收割机的工作原理(玉米收割机工作原理)11-18

凝固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凝固剂)11-18

固定资产成新率的计算公式(固定资产评估方法的介绍)11-18

发财树扦插繁殖方法和技巧(可以“扦插”7种花沾土生根)11-17

狼人杀所有200个角色介绍(狼人杀强神大盘点)11-17

良禽择木而栖什么意思(清风箴言 | 良禽择木而栖)11-17

爱情像什么(为什么说爱情像个鬼)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