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自强模范走上演讲台,讲述他们在不同领域拼搏奋斗的故事(引题)
因为自强,他们闪闪发光(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欢
“从1996年背起药箱,我骑坏了16辆自行车,骑行超过12万公里。”全国自强模范、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陈桂平站在演讲台上,声音铿锵。
陈桂平是一名独臂村医,新圩村的乡间小路上,总有他单手骑车的身影。从“你一只手怎么打针”的质疑,到成为村里孤寡老人公认的“儿子”,这条路,他走了29年。
日前,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包括陈桂平在内的8名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走上演讲台,讲述了他们在不同领域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展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温暖底色。
“推”出一个世界冠军
“我总会问大家一个问题,王俊推拿中心的王俊,到底俊不俊?”演讲台上,全国自强模范、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王俊推拿中心技术总监王俊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俊!”现场齐声回答。“我知道这个‘俊’,不仅指我的名字,也指我的推拿技术更好更优。干我们这行,手上的老茧才是‘真颜值’。”王俊坚定地说。
7岁那年,因视神经萎缩致盲,王俊被迫辍学。后来,他来到济宁市盲校,和推拿结缘。“别人练1个小时,我就练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经常把双手磨出血泡。”王俊告诉记者。
很多人想象不到,后来的日子里,凭借推拿,王俊竟“推”出了一个世界冠军,还推动了千余名盲人朋友上岗就业。
从盲校毕业后,王俊辗转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一边打工,一边学艺。2003年,他在江苏宜兴创办了当地较早的盲人推拿按摩店,凭借高超的推拿按摩技艺,从只有3名盲人推拿师、40平方米的一家小店,发展到6家直营分店。后来,王俊返乡创业,回到济宁创办推拿中心,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2023年,我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按摩项目的金牌!”王俊说。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国在世界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的首枚按摩项目金牌。
虽看不见光,但王俊努力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自开店以来,王俊累计安置千余名盲人朋友上岗就业,“我们免费开办盲人按摩培训班,培训出500余名盲人按摩师,他们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至1万元,就业率达100%。”王俊自豪地说,盲人虽是“摸黑过日子”,但双手里也藏着生存之道。
和其他人一样上大学
“十年来,从一名特殊教育的学生成长为融合教育的受益者,我见证了国家政策对残疾人的托举,也亲历了社会对残疾人认知的温暖升级。”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动情地说。
两岁时的一场高烧,让黄莺永远失去了光明。6岁起,她开始了在盲校的寄宿式学习。“那时,视障学生只能参加单考单招,可选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黄莺告诉记者,她心里最渴望的,仍是上大学,是“和其他人一样上大学”。
2014年,一则消息让黄莺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这让当时的黄莺很是激动,“我有机会读大学了!”
“盲文只表音不表意,这让文言文更加晦涩难懂;看不见图形,我就靠想象解析立体几何……”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后,黄莺最终成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
“很幸运,求学路上,我遇到了无数为我‘劈山开路’的人。”黄莺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会提前将纸质教材扫描成电子版,再通过读屏软件让她学习;考试时,学校会专门为她准备电子试卷,允许其用电脑作答并延长考试时间……
暖心的细节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撑和持续发力。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黄莺的学校武汉理工大学正是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而黄莺就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看不见,是人生中的困难;什么都能做,是我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宣言。”黄莺的声音落下,现场掌声雷动。
用职业技能突破人生“天花板”
39年前,在浙江嘉兴平湖的一个小村庄,陈良杰刚满1岁,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残疾。如今,他已达成残疾人计算机技能大赛的“全满贯”成就。“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陈良杰打着手语告诉记者,他的座右铭,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2006年,考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陈良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学计算机可以少说话多做事,成绩全凭一双手。”陈良杰告诉记者,在校期间,他每天都在机房埋头苦练操作技能,特别是文字录入。日复一日的练习过后,他在同学间有了新名字:“指尖飞人”。
毕业后,陈良杰进入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担任制图员。“面对全新的制图工作,我只有一个念头:来了就得珍惜,掌握好岗位技能。”于是,陈良杰白天向师傅请教,晚上抱着设计软件反复练习,常常一抬头已是凌晨。
后来,在公司组织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中,陈良杰获得职业生涯“首金”,他也由此与技能大赛结缘,开始用职业技能突破人生的“天花板”。嘉兴赛区、浙江赛区,再到全国赛,他都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金牌。2023年,在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陈良杰仅用1小时40分钟就完成3万多个法语文字的快速拼写,并完美复刻杂志排版,斩获文本处理项目世界冠军。
“我们公司有120余名残疾人员工,其中30多位是听障员工。”陈良杰向记者介绍,2024年,他的工作室被评为“陈良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培养出数十名取得中高级技能证书的残疾员工。“残疾人不再是只能干流水线上简单重复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认真钻研技术,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能工巧匠。”陈良杰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
喜报!普陀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05-24
因为自强,他们闪闪发光05-24
202个全国文明城市(区)、60名(组)全国道德模范等受表彰05-23
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 河南7个集体和12名个人受表彰05-20
一季度我国数字产业同比增长9.4%05-16
太原市启动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05-11
“奔县游”火热,激发县域经济新动能05-05